第124节
作者:绿嬑      更新:2022-08-28 03:18      字数:4424
  好在她怕不成功,只丢进去一颗做实验,发下来的五颗种子她还有四颗呢。
  休息的时候,张嘉述蹦过来找他:“累不累啊?”实在想不通为什么这里有吃有喝的,老同学为什么要入伍来吃这份苦。
  俞蘅笑了笑:“不累,又要讲题了?”
  “没有。”张嘉述噘着嘴坐到他旁边,“没心情做,我妈我奶守着那几根苗跟守着祖宗似的,哪里静得下心来……”
  其实这也是荷荄体育馆最近的常态,不管培育失败还是成功,话题源源不断,一惊一乍也正常,做不下习题就更正常了。
  张嘉述看俞蘅满头的汗,头发也被剃掉了,脑门儿在汗水下亮蹭蹭的,这么热的天还裹着军装,一看就热得慌。
  “你说,如果我也参军怎么样?”
  俞蘅打量了一下他:“你有这个想法也不错,等这次毒雾散去之后会有一次新兵考核,到时候我帮你问一问还招不招。”
  没想到张嘉述嘴巴抖了抖:“还、还是算了吧,别麻烦了,我回去再考虑考虑……那个我就不打扰你休息了,再见。”
  俞蘅也没放在心上,又休息了十分钟,就继续值班去了。
  之后的日子里,海量的试验数据涌入高层,第二批培养液和改良种子发了下来,这一次仍然是十万份。在第一批中表现得特别好的人,这一次仍然分到了,并且获得了少量蔬菜作为奖励。表现不好,态度不行的人这一次就肯定分不到了。
  你不想做,剩下的二十多万人争着做呢!
  心里有成算的人,大多数都会好好做这项工作,别的不说,珍贵的蔬菜就令人心动!再说了,如果表现得好入了上头的眼儿,等以后培育液技术真正成熟,如果要招人,自己不就近水楼台先得月了吗?
  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事儿!
  到了这个点,以前的荣光、再好的工作等等都已经是过去式,为了能生活得更好,就一定要抓住好时机!
  而俞蘅每天的工作,除了巡逻就是巡逻。都说人的性格万千,合得来就来往,合不来就疏远,但是在荷荄体育馆里这是不可能的事情,抬头不见低头见的,即使再忍着,日子久了也会爆发矛盾。
  在这种数十万人挤在一起生活的地方,对矛盾的处理非常重视,就怕会让火苗蔓延,引爆大规模的动乱。
  防止踩踏事件是俞蘅他们接受训练时候被告诫的第一条。
  而要做到这一条,就需要在遇到有人发生矛盾的时候,立刻扑灭火苗,不让争吵扩大是最重要的。之后要清理责任、惩罚等再说。
  这些东西,俞蘅都能做得很好。他简直不像这个年纪的小伙子,一点浮躁都没有。
  在这次刷新毒雾持续时间的战役中,五十七天内,只爆发了十七场小型冲突,全部都及时遏制住并没有蔓延开去。
  另一个大成果就是研究出了第三代培育液,并且根据培育液改良了十数种果蔬种子。虽然无土栽培技术这几年已然成熟,但是经过改良的培育液无疑效果更好。
  这一次被困将近两个月,每个人时不时还能分到几片菜叶子吃,医护室都轻省了一些。
  大家也算是习以为常,毒雾结束后也没有急着回家,回家有什么用?好歹这里还有吃有住。
  而且这一次安全区也有活儿让他们干。
  “这是什么呀?”
  “味道刺刺的,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……”
  “管它是什么东西,反正不可能害我们……”
  连俞蘅他们这些新兵蛋子也被分派了一定的任务。
  仔细观察过这些粉末,俞蘅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。说到这些粉末,他还真的知道这是从哪里来的。
  在毒雾刚结束之后,就有一队军队往明泰安全区去,明泰安全区是首都的第二个安全区,听说国家科学院就在那里,拥有着比荷荄科学院更加先进的科技力量。
  等到车队回来,就载回来这么些粉末。上头还让他们盯着,不让做工的人们偷拿或者毁坏,非常重视。
  处理这些粉末也简单,加入一些药水混合,然后倒入模子中做成砖块形状。
  “难道这是建房子用的?”
  “没错,这是最新的研究成果,可以非常好地隔绝毒雾,大家加把劲儿,这些都是以后的生存希望!”
  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两年多,漫长的封闭生活,然后是短暂的放风。
  在这两年内,荷荄体育馆安全区一个最大的成果就是建立了一个种植馆,虽然只要五百平,但是利用充分,大大缓和了食物压力。
  今天是每隔一周的心理辅导时间,俞蘅带着人在底下巡视,听着广播中鸡汤,眼珠子却快速地扫过每一处。
  “陆队,确定过了。”陈义过来低声说。
  “等这一段讲完,就抓人。”
  俞蘅现在是一个三十人队的队长,领的都是新兵。这一周频繁发生盗窃事件,不要说这里的住户吃喝都靠安全区发放就没有存粮了,总有人自己有途径,或是家人当兵有补贴,要不就是参加安全区的劳动有薪酬。
  “贫富差异”仍然存在,也因此小偷小摸的事情从未停过。
  等广播告一段落,俞蘅立刻抓人。被抓到的人是一个小团体,都是十三、十四岁甚至七八岁的模样。
  孩子的家人尖叫:“他们是未成年人!你们抓他们干什么!喊你们领导来!”
  俞蘅不为所动,毒雾肆虐这么多年,战时条例一实施就是近三年,所谓的未成年保护条例在战时条例面前也是要退一步的。
  他直接让人将那些家长也抓起来了,这是早就报告过上级的行动,他无所畏惧。
  第118章 毒雾末世15
  家长们吵吵嚷嚷,少年少女们哭叫不止, 周遭的人平淡地看着, 眼中大多数带着了然。
  果然将人拉上高台, 广播再次响起, 这一次说话的人不是刚刚的心理医师, 而是一个年轻的士兵。
  俞蘅慢慢地说:“最近d馆里频繁发生的盗窃案件, 经过我们的严密调查,今天已经有了结果——”
  底下哗然。
  “相信大家都已经牢背过战时条例中关于偷盗的处理条例,十四岁以下的孩童进行偷盗,由父母承担责任,十四岁以上, 则自行承担惩罚。现在有请b馆大队长宣读此次惩处结果。”
  “我不服!你们这是屈打成招!是藐视法律!我不服!凭什么说我们偷东西了!证据呢证据呢!”
  俞蘅说:“三个月前毒雾散去, 我们荷荄体育馆进行大检修, 同时建造隔离屋, 在建造的过程中, 我们安装了隐形监控。你想看看d馆的监控吗, 黄振强先生?”
  以为住b馆偷d馆就不会被发现, 做梦吧?
  荷荄体育馆住了这么几十万人,管理层日夜都悬着心, 前两年是腾不出手来,忙着粮食,忙着阻挡毒雾, 好不容易空出手来, 紧紧地就把监控都给装上了。
  这是最新研发的监控摄像头, 能耗极低,装有红外发光管能黑暗中摄取成像,妖魔鬼怪都无处可逃。
  建造隔离屋的时候,每隔大概四十平方米就有一根小灯柱,夜里会发出暗淡的黄光作为简单的光照明,那一点细细的红点,白天不明显,夜里大家都以为只是开关指示灯,哪里想得到会是摄像头?
  等料理完这一批,俞蘅他们就压着人出去了。
  走在新建造的隔离走廊,鼻尖是刺鼻的味道,各个馆之间由最新建造起来的隔离走廊连了起来,在毒雾来临期间也能互相畅通,更加方便管理走动。
  这些隔离走廊是用之前那些神秘的粉末压制成的砖块制成的,效果挺好,挺了半年多也不见损坏。只一点很不好:味道太差了。
  等配套的压制砖块设备做出来,大家更加不愿意手工去制砖块了,怕闻多了得病。虽然这真的没有毒性。
  这几户人家挑唆未成年的儿女去偷盗,偷盗数额不大,只是偷盗是现在最严重的罪名之一,因此才被如此严肃地杀鸡儆猴。
  将人带到隔离出来的牢房中,并不让他们闲着,让他们做压制砖块的工作。有的则会去做安全区粪池处理工作。
  等离开之后,b馆的大队长拍拍俞蘅的肩膀:“好小子,胆气足,你们大队长教得不错。”那么几万人盯着,还能气不喘地说话,已经算勇气可嘉了。
  俞蘅只笑。
  有什么好怕的?如果是几万丧尸盯着他,他可能还会抖一抖。
  “行了回去吧。”
  俞蘅就回到自己的寝室,已经换班的战友已经躺在床上了,他也抓紧休息半个小时,一会儿又有工作。
  说到这毒雾,规律越来越清晰,不过摸清之后并没有让人们松一口气:因为毒雾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,空隙越来越短。
  上一次毒雾持续了整整五个月十九天,大半年啊!
  期间还出现数十次的空气过滤装置损坏事故,好在抢修及时,没有引起大恐慌。
  科学院在研究防护装备、种植的同时,也时刻没有放弃研制出消除毒雾的药物。
  这三年间,各种药物喷洒出去,却始终无法吞噬掉那些毒雾。
  仿佛有未知的毒源点在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毒雾,掐不住那个点,一切都是无用功。
  在俞蘅按部就班地工作,努力升迁、积极探听消息的时候,高层做出一个决定:建立空中城市。
  前面说过,毒雾出现的点被称为毒源点,且毒源点毫无规律可循,只能探知到是在地面首现,越高的地方,越晚被波及,同时也是最早散去毒雾的。
  地面已经不安全了,土壤完全坏掉,植物动物万不存一,大地一片萧条。
  他们无法消除掉毒雾,却研制出能够使得毒雾下沉的药剂。如果他们都住在高处,等毒雾一来救开启喷洒装置,让那些毒雾沉在地面浮不上来,不就安全了吗?
  这个设想很好,但是现有的科技并不足以建设空中城市,单单悬浮技术就难以攻克,其余的还有气压、风速等问题。
  可是难道就这么放弃吗?
  “我不想我的后代一直一直像老鼠一样,困在一个黑暗的地方,看不到光明,展不开手脚。那样活着有什么意思?”
  “一年不行就两年,两年不行就五年,还有十年二十年!这一代做不到,我们还有下一代!”
  高层的决定下面的人肯定无法立即得知。活着的人计较着每天的得失,像仓鼠一样积攒着余粮,却不知道领导人已经将目光放到长远的未来,立下了一个美好的愿望——
  愿我的祖国人民能够再次站在阳光下,呼吸新鲜的空气,感受春风的吹拂,得见曙光。
  匆匆七年而过,俞蘅已经不是巡逻队编了,他开始外出执行其他任务。
  早就知道巡逻队是较为轻省的任务,却没想到外出任务是如此险象环生。
  安全区并不是封闭式的,怎么可能毒雾一日不散,他们就不外出?
  因此必要的外出是无法避免的,除了跟其他安全区联络,物资输送,就是本安全区自身水资源的运输。
  他们能够无土栽培蔬果,却无法凭空造出水来,所以运水是必要的。
  本来荷荄安全区内是挖有数口深水井的,但无一例外都在这十年间干涸了,再也打不到一滴水。
  首都这边本就多山,江河湖泊很少,气候偏干燥,集中了那么多人在这里吃喝,十年间消耗太大。
  不得已,开始从外头运水来支撑几十万人的饮用。
  打水的地点就在北海——没办法,距离最近的邗江在荷荄体育馆和明泰安全区两个安全区的夹击下,水位急剧下降,可能要等到下一次雨天才能缓过来。
  这也是很无奈的事情,水源被毒雾污染,取回来之后需要重重过滤消毒净化,取回来一吨,最后能有一半能饮用就不错了。恶性循环,越取越多,却还是不够喝。
  几乎每天都有军队外出取水。
  这是非常危险的工作。俞蘅穿上了三层防护衣,带上防毒面具,手脚格外束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