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章
作者:何时秋风悲画扇      更新:2024-05-03 14:49      字数:1976
  又问黄昏,“你现在这个年纪,还在看《诗经》?我且问你,‘诒厥孙谋,以燕翼子,武王烝哉’出自哪一篇,又有什么典故和意义?”
  黄昏懵逼。
  特么的《诗经》我就知道几篇,如今甚至只记得一些名句,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、王于兴师与子同衣、静女其姝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等。
  其他的,没背过!
  一时间楞在那里,讷讷的说不出话来。
  吴与弼也不敢帮腔。
  吴溥见状略微不解,“淮清桥畔的乡邻都说你读书有黄观之风,为何连《诗经》中这简单的一句都不记得?”
  黄观可是大三元奇才,古往今来仅有的“六试皆为首”的人。
  黄昏无言以对。
  吴溥起身从书架拿下《诗经》,翻倒《文王有声》篇,道:“你且读一遍。”
  黄昏怏怏拿起,顿时一个头两个大。
  嗫嚅着读了个“文王有声”四个字,下一句的第一个字“遹”别说是繁体,就算是简体,黄昏都读不出来!
  一眼望去,那密密麻麻的复杂繁体字,让黄昏生出错觉。
  我是个文盲。
  我一个头悬梁锥刺股寒窗苦读十九年的本科生,来到大明王朝竟成了文盲?!
  整整一篇《文王有声》,竟有一半的字都不认识。
  狗日的繁体字!
  吴溥以指叩桌,略有严厉,“读。”
  黄昏心里一跳。
  暗道了一声别看吴溥平时随和,严厉起来很有点吓人啊,不愧是当个教书先生的人,深谙严师出高徒的道理。
  可自己确实读不了,索性把书一合,道:“我不认识一些字。”
  吴溥愣住。
  吴与弼也是一脸不可思议的说,“黄昏哥哥,那些字不难啊。”
  黄昏脑海里灵光乍现,一脸忧伤的说,“与弼啊,你知不知道一句话,老天爷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,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,反之亦是如此,老天爷给你开了一扇门,就可能关掉另外一扇窗,所以我拥有你们一般人没有的眼界,但溺水后也忘记了很多的知识。”
  这个理由足够强大。
  吴溥还不信黄昏能预知未来,但他又明白,有的人被水溺后,真的会出现脑病,黄昏这种情况也不是不可能。
  所幸还认得一些字,不严重。
  叹道:“就你理由多,也罢。明日起,重新读书吧,让与弼教你,从《三字经》、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字文》、《幼学琼林》等读起走,近几年的科举你就别奢望了,踏踏实实读书,以后和与弼一起参加。”
 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。
  吴溥还是希望黄昏能够依靠读书出人头地。
  黄昏很忧伤啊,心里嘀咕着说你家吴与弼根本就没去参加科举,不过却拜师三杨之一的杨溥,然后就这么开创了崇仁理学。
  却无法发作,吴溥这是为他好。
  尼玛……
  《三字经》之类的书对自己这个已经形成了世界观的成年人而言,根本没用好吗。
  真正需要看的是《声律启蒙》和韵书。
  韵书就是字典。
  话说……
  狗日的繁体字,信不信老子把你拾掇了,分分钟把你简化成简单易懂的现代汉语,然后再弄本《新华字典》。
  咦?
  这个主意硬是要得。
  反正朱棣要修《永乐大典》,耗时几年,数千读书人参与其中。
  找他借点人就行了。
  第15章 朱棣登基
  第二天吴溥去翰林院点卯应班,出门之前千叮万嘱,让吴与弼教导黄昏,今日只做一件事:认读《三字经》全文。
  吴溥一走,黄昏就开溜。
  被吴与弼一把拉住,说黄昏哥哥你今天要是不认读《三字经》所有字句就不能让你出去。
  小眼神无比认真。
  黄昏也是无奈,又不好打击这位未来教育家的积极性,只得去书房。
  好在《三字经》简单。
  前后没到半个时辰,黄昏全部认完——毕竟《三字经》耳熟能详,遇见繁体字参照现代版本,也能认读完。
  黄昏一溜烟跑了。
  留下吴与弼瞠目结舌,讷讷的说了句果然不愧是黄观的侄儿啊。
  读书真厉害!
  这才半个时辰不到就认读完三字经,自己当年可在这上面吃足了苦头。
  黄昏出去瞎混,吴与弼回到书桌前,继续两耳不闻窗外事。
  黄昏出了城。
  找到本地人问路,顶着炎炎夏日,在一处荷塘摘了大量盛开的荷花,又在一条泥河里挖了一大口袋的蚌壳。
  回到家吴与弼刚做好午饭。
  依然稀饭和榨菜。
  这段日子都会这样,直到朝廷重新发薪俸,吴溥有了收入后才能缓解贫困。
  第一步,提取荷花之中的香油。
  条件简陋,只能采取蒸馏法。
  黄昏在院子里翻箱倒柜,找出几个没用的瓷瓶,清洗得一尘不染,这个时代没有不锈钢管,也没关系,到市场去要了几根别人卖不掉的竹子。
  回家之后对半剖开,将竹子内部关节削干净,又让吴与弼坊间借了个抛光用的木贼,顺便去摘了些粗叶。
  木贼粗抛,粗叶再细磨。
  把竹子内部打磨光滑之后,沿着剖开的轨迹合拢,找来绳子死命的绑扎,不留下一丝缝隙,然后将之连接成一个“之”字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