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1章
作者:何时秋风悲画扇      更新:2024-05-03 14:50      字数:1962
  若非常遇春……
  鬼知道还有没有大明王朝。
  鄱阳湖之战,陈友谅头颅中流矢而身亡,全军覆没。
  张定边浴血奋战,身披百矢,冒死黑夜驾舟载陈友谅之尸,护谅之子陈理逃遁,奔至武昌,立陈友谅的次子陈理为帝,朱元璋乘胜调军围困武昌,陈理幼弱无知,受胡美之诱献城出降。
  张定边冒死突围,逐鹿于荆襄之间,知大厦已倾,自感擎天无力,且士卒疲命相从,斗志日趋消沉,于是劝慰士卒,解甲归田,以待机复兴。
  从此边改名换姓,辗转流离,后在泉州的灵源山皈依佛门。
  享年九十九。
  所以黄昏才敢笃定,如果这座庄园的主家是陈友谅义弟之后,只可能是张定边的后人,算了算时间,这位元末第一猛将还活着。
  大概也有八十岁左右了。
  拳怕少壮。
  黄昏觉得自己现在打一百个张定边么得问题,可他的儿孙就不一定,毕竟这玩意儿有个遗传学在里面,不是所有的猛将之后都像李景隆。
  话说,别看李景隆在靖难之战的灾难级别表现,这货真是虎父犬子么?
  问于彦良,“咱们现在应该统一战线了吧?”
  于彦良苦笑不答。
  大家都是朱棣麾下的臣子,落在陈友谅残余势力手中,难逃一死,这个时候确实应该团结一心,争取生机。
  黄昏又道:“接下来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,我就一点,咱俩别互相扯后腿,只要能活着回去,你也别去跟着姚楚山走向不归路了,去跟杜金明罢。”
  于彦良,“你似乎很自信,能活着离开?”
  黄昏哈哈一笑,“当然。”
  于彦良不解,“你凭什么?”
  黄昏神秘兮兮的摇头,“这可不能给你说,相信我就对了。”
  有个锤子的自信。
  还是走一步看一步,不过有条活命的渠道,不知道能不能尝试一番,关于这点黄昏心里没底,毕竟不能拿小说当历史。
  地牢里无日无夜。
  有人时刻看守,黄昏和于彦良也无法沟通重要事情。
  为了打发孤独,只能有一句没一句的聊了些琐碎,大概知道了于彦良的出身,其祖父竟然还是位元朝致仕的老臣。
  数日之后,有人将于彦良带走。
  半日后,张扬出现。
  带着老学究管家,站在走道上,对黄昏笑着说道:“我很忙,时间不多,所以你赶紧交待罢,也免得上刑,大家都不好看。”
  都是体面人,死得体面更好。
  黄昏也不拐弯抹角,直接问:“张将军在灵源山可还好?”
  张扬的笑容僵滞,死死的盯着黄昏。
  杀意如织。
  黄昏视若不见,轻声道:“奇怪我为何知道张将军在灵源山,那么你就不奇怪,我怀揣大把金银,为何偏偏到了那么这里来买马么,我不能找一个市集买?”
  心里腹诽——老子也没办法啊。
  明朝时期,这边是真穷。
  就算找到市集了,也不一定有马,还是这种地主家比较容易买到。
  鬼知道撞进贼窝了。
  张扬舔了舔嘴唇,神色恢复正常,沉声道:“你究竟是谁?”
  黄昏没有直接回答,“知道为什么会有锦衣卫追我么,也许你认为我建文旧臣,是追随朱允炆的人,这么想也对,合情合理,但没想过我有可能是你们的盟友?”
  张扬,“哦?”
  鼻音很重,满满的都是不信。
  黄昏呵呵笑道:“我知道张将军在灵源山礼佛,我也知道这个地方是你们的据点,所以我身后的势力让我来查探,不过在途径兴化府的时候,被锦衣卫察觉到行踪,所以才会被锦衣卫倾巢而出追缉,我也是无奈,只能冒险,不得已暴露了你们。”
  队长别开枪,自己人。
  张扬蹙眉深思,他在思考黄昏这话的真实性。
  他身后的老学究管家咳嗽一声,问道:“你是彭和尚那边的人?”
  当今天下,能让锦衣卫如此大动干戈的,除了建文帝朱允炆,就只有像他们这样的人——陈友谅、彭和尚的残余势力,以及白莲社、明教之类的教派。
  第140章 熊熊圣火,焚我残躯
  彭和尚就是彭莹玉,是南派红巾军的师祖。
  早就死了。
  但彭和尚有不少弟子活了下来,是以红巾军在大明天下还有不少残余势力,和明教一样,在中央统一政权的威慑下,都被迫转入地下活动。
  黄昏眼咕噜一转,觉得冒充红巾军有风险。
  隐患太大。
  笑着摇头,“不是。”
  张扬不解,“那你究竟是哪边的人?”
  黄昏指着头顶。
  张扬和老学究管家抬头看了看,除了黑漆麻洞的房顶,啥也没有。
  黄昏无奈,脑子一热,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:“焚我残躯,熊熊圣火。生亦何欢,死亦何苦?为善除恶,唯光明故。喜乐悲愁,皆归尘土。怜我世人,忧患实多。”
  走道上的两人震撼莫名,有点懵逼。
  黄昏暗喜。
  有戏,没想到明教现在还有这么大影响力,连张定边的后人都不得不忌惮。
  哪知片刻后张扬深呼吸一口气,“说人话行不?”
  黄昏愣得不要不要的,“你们竟然不知道我们的口号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