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04章
作者:何时秋风悲画扇      更新:2024-05-03 14:54      字数:1975
  对外宣称的就是二十五万。
  仅有京营,神机营,边军,其中京营十八万,边军九万,神机营三万,为了稳妥起见,隐藏了神机营,另外一个原因,朱棣是要诱导鞑靼迎战。
  所以兵力要往少了说。
  要不然你说一句甲兵百万,鞑靼就会想你大概是夸大了的,号称百万的话五十万、六十万应该是有的吧?
  震慑于朱棣以前的锋芒,哪怕就五十万,鞑靼都不会主动迎战。
  到时候别人一跑,朱棣难道带着大军在草原和鞑靼主力捉迷藏,等到下雪的时候灰溜溜的退回关内,沦为笑柄?
  这当然不行。
  不过也不能说得太少,少了影响己方军心,同时你是在侮辱鞑靼的斥候,有多少人,鞑靼的斥候多少还是能侦察到一点。
  所以率兵三十万,只说二十五万,完美的策略。
  兵分四路。
  其中徐辉祖在最西线,率领定边关、大同、雁门关、武宁、太原的兵力,出定边关,在归化城汇聚云川、榆林、玉林、东胜几个卫所的兵力,共计七万人。
  徐辉祖为总兵官,李远、火真为辅。
  除了这两位,没有其他侯爷了,这是朱棣为了确保徐辉祖绝对的指挥权,所以派了一个听话的李远和一个蒙古出身的火真来辅佐,就是怕重蹈去年覆辙。
  独石关那边,由朱高煦率领京营精锐兵力七万人,朱高煦为总兵官,朱高燧和隆平候张信为辅,当然,不止张信一个侯爷,还有好几个。
  只不过张信格外得朱棣信任而已。
  这个信任其实就要牵扯到朱棣登基造反的时候了,当时朱允炆派了一堆人去北平要捉拿朱棣,然后张信就是朱棣派的人之一,结果张信带着旨意跑去告诉朱棣,让朱棣赶紧应对。
  因为这一层关系,张信在朱棣那边极其受信重。
  这五六年没少贪赃。
  不过……朱棣都是睁一眼闭一眼,和对待李景隆一样。
  山海关那边的总兵官则是淇国公丘福。
  兵力亦是七万人。
  辅佐的侯爷中有泰宁侯陈圭、保定侯孟善、靖安侯王忠、武城侯王聪、成安侯郭亮,这阵容相对鞑靼而言,堪称豪强。
  而朱棣则在居庸关。
  兵力共计九万,其中神机营三万,皆由朱棣统率,麾下更是一大堆的侯爷,除了留守云南、交趾和远海以及甘肃那边,大明能打仗的,包括靖难之后的各种侯爷,全部齐聚在朱棣麾下。
  阵容已经不叫豪强,而是叫奢侈了。
  在朱棣的谋划中,四路大军同时出兵草原,相互配合,在草原上形成四支长箭,进可彼此配合形成合击之势,退可互成犄角拱卫之态。
  当然,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扩大视线,压迫鞑靼的战略空间。
  不过最大的优势,还是故意分兵麻痹鞑靼,让他们误以为有机可乘,会来袭击朱棣所在的中军大营,到是就可以牵制住鞑靼主力,然后侧翼包抄,最后神机营出击,全歼敌军有生力量。
  反正一个思想:不能和鞑靼陷入追逐战中,务必让敌军有一战到底的错觉。
  至此,大明四路大军剑指鞑靼。
  全军出击!
  第702章 大汗和太师的那点事儿
  大明上下齐心,欲要重现征服安南那股顺风顺水的霸气,毕竟这次是御驾亲征,在朱棣一纸要砍黄昏脑袋的圣意下,军心很快稳定下来。
  尽管最后黄昏也没死,但陛下毕竟表态了,这个也没办法,谁叫人黄昏有丹书铁劵了。
  军中将士并不觉得这事有什么不好。
  黄昏有丹书铁劵免死,这是规制,我等历经沙场,若是军功累身,将来也会有丹书铁劵,也能像黄昏一样“逍遥法外”一次。
  相反,如果黄昏有丹书铁劵还是死了,那才会让将士寒心。
  话是这么说,对黄昏得到这丹书铁劵的功绩,整个大明雄师之中都有疑惑:于今次北征有功,都还没开打,哪来的功劳?
  有人自作聪明。
  觉得黄昏的有功,大概是因为神机营火器的缘故,于是都想看看,如果神机营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,陛下会不会恼羞成怒,让永乐六年的黄昏真的成一生之黄昏。
  这都是他人事。
  北伐,建功立业才是自身大事,各人自扫门前雪,休管他人瓦上霜。
  于是数十万雄师上下一心,嗷嗷叫着出关。
  和大明的军心雄盛不一样,鞑靼那边出了点小状况。
  去年榆木川的战事,率领三万铁骑的阿鲁台儿子马哈丹被大明雄师围困在榆木川一代,最终被徐辉祖取下项上人头。
  而马哈丹率军在榆木川一代游曳的事情,阿鲁台并不知晓。
  是鞑靼可汗鬼力赤的意思。
  可以说,鬼力赤打得一手好算盘,如果马哈丹成功破关南下抢劫一番,大明记恨的就是马哈丹和阿鲁台两父子,而鞑靼这边也能因为抢劫成功得到丰厚回报。
  如果马哈丹失败,也能趁机打击阿鲁台的势力,为鬼力赤摆脱傀儡可汗打下一个基调,毕竟敌人弱了,便是自己强了。
  这一着棋确实妙极。
  鬼力赤很得意,他觉得距离真正掌控鞑靼已经不远了,要知道自从马哈丹死后,阿鲁台势力大伤,又或者是伤心于儿子的丧命,整个冬天乃至于开春之后,阿鲁台都几乎没怎么出门。